:::

    最新消息

    :::

    《後人文轉向》新書分享會

    最新公告
    張貼人:網站管理員公告日期:2018-09-26
    book cover
     講者 |林建光教授(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 楊乃女教授(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主持人 |黃涵榆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時間 | 107年10月5日 (五) 12:30-14:00

    地點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誠大樓8樓視聽會議室

     

    《後人文轉向》簡介

    (出處: 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http://rchss.nchu.edu.tw/2018/06/posthumanism.html)

    出版社:國立中興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楊乃女;林建光-主編;林建光;黃宗慧;蘇秋華;廖勇超;邱彥彬;林宛瑄;楊乃女;李育霖;李順興;涂銘宏-作

    內容簡介:當世界越來越趨「後人」或「非人」,也就是越來越不利於「人」、「人性」、人文發展時,我們就越須對此種強大的負面趨勢有所認識與了解。《後人文轉向》主要目的即是在後人類時代思考關於「人」、「非人」、「人文」等議題,並希望為當前人文研究的危機找出一線曙光。

    本專書邀請多位國內關心此議題的學者,從「物」、「技術」、「環境」等面向,探討後人文研究的可能走向。收錄的論文除了回應當代西方學術、文化界的重要話語論述之外,也嘗試將這些話語再脈絡化,成為對台灣或華人學界而言具有參考意義的論述。希望透過本書,可以讓我們在已然是後人類的現在,更能有所準備,即使我們面對的不一定是多麼美好的現在或未來。

    專書目錄:
    單元一:物
    林建光 餘物‧《不散》
    黃宗慧 是後人類?還是後動物?從《何謂後人文主義?》談起
    蘇秋華 Pi的救生艇:論拉圖的集聚及後人類倫理

    單元二:技術
    廖勇超 裸命、暴力、怪物性:談《心靈判官》中的生命政治與倫理
    邱彥彬 第三次聖斷:「玉音放送」的聲音與技術政治學
    林宛瑄 大腦即銀/螢幕:《七夜怪談》中的域外力量以及影像受虐

    單元三:環境
    楊乃女 時間之後人類觀點:《夢之外的深淵》中的外太空想像與時間義肢
    李育霖 聯截的身體:夏曼‧藍波安的機器生態學 
    李順興 新媒體,老問題:怎麼個「新」法?
    涂銘宏 浸透世界中的中介與遊戲論

    前言 (楊乃女、林建光)
    本中心(中興大學人社中心)在 2013 年出版了《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一書,引進西方對後人類論述的討論,頗受關注。不管是在國內或者國外,後人類主義之議題經歷了許多討論之後,有更多面向的加入,除了後人類之外,人與動物、人與生態以及人與物之間的關係亦被學者關注。因此本書希望延續《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對後人類議題的討論,並且增加此議題的厚度與深度,將後人類論述延伸至後人文面相的思考。本專書命名為《後人文轉向》,目的在於探討及開發更多在後人類時代關於「人」以及「人文」議題的討論。

    本專書的發想除了延續先前《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的討論與研究,並希望為當前人文研究的危機找出一線曙光。傳統人文研究者一向追求真(authenticity),認為所有的事物必定有真假之別,而人文學者的工作就是挖掘出隱藏在現象背後的真理(truth)。我們不難瞭解,傳統人文工作者對於機器時代的到來是多麼地焦慮恐懼,因為複製技術將藝術作品的「真」徹底問題化了。他們對於科技以及各種複製和虛擬現實等技術多半抱持質疑的態度,然而科技與時俱進,套用涂銘宏在本專書論文提出的「浸透」概念,我們無法忽略科技已經浸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換句話說,科技已徹底介入真實,達到密不可分的程度,試圖維持科技與人文的界線無異是不切實際,而且也等於否定了人文學者介入現實的能動力。如果傳統的人文研究忽略了科技的面相,當前新興的後人文及後人類研究能為人文學科帶來何種契機?

    《後人文轉向》這本專書邀請多位國內關心此議題的學者從不同的面相探討人與非人之議題,本專書分為三個單元,試圖從「物」、「技術」、「環境」三個面向探討後人文研究的可能走向。簡言之,本書收錄的十篇論文除了回應當代西方學術、文化界的重要話語論述之外,也嘗試將這些話語再脈絡化或再體化, 成為對台灣或華人學界而言具有參考意義的論述,因此也是一種即身的賽伯格論述(embodied cyborg discourse)。希望透過本書,可以讓我們在面對某種後人類未來時,更能有所準備,即使我們面對的不一定是多麼美好的未來。

     
     
    附加檔案:
    最後修改時間:2018-09-26 PM 1:53

    cron web_use_log